第(2/3)页 西厂一个都不会放过! …… 另一边。 乾清宫。 和汪直擦身而过后,刘健三人来到乾清宫门口,立刻便有小太监前去通报。 “皇爷,内阁刘健,李东阳,谢迁求见。” “宣。” 朱祐樘停下正在写货币改革政策的笔,端起旁边的一杯热茶。 刘健三人进入乾清宫后,先规规矩矩地见礼。 “臣刘健,李东阳,谢迁拜见陛下。” “起来吧。” “谢陛下。” 三人起身后,刘健拿出准备好的奏折。 “陛下,这几日我们已经将备选官员的名单准备好了,请陛下过目。” “嗯,让朕看看。” 司礼监的小太监先从刘健手中接过奏折,随后将奏折献到了朱祐樘的面前。 朱祐樘拿起奏折,翻开起来。 奏折的名单很长,这次一共致仕了一百七十九名官员,每一个需要递补的官职,都有多个候选官员。 而一位官员调动之后,空出来的官职,也需要其他官员填补。 在这一系列变动下,朱祐樘手中的这份奏折上,共有上千个名字。 短短几天就给出这么一份详尽的名单,朱祐樘对刘健三人的办事效率,还是比较满意的。 在朱祐樘翻看名单时,刘健主动为其介绍名单上的人选。 “陛下,吏部尚书这个位置,臣以为前南直隶兵部尚书王恕可以担任。” “王恕刚正清严,资历深厚,多有政绩,不仅可以入朝为尚书,臣还举荐他入阁议事。” 朱祐樘仔细回想了一下,王恕这名字,好像有点印象? 忽然记起,这不就是后世称之为弘治三君子之一的王恕吗! 弘治三君子,指的是弘治年间的王恕,马文升和刘大夏三人。 史书对这三人的评价,都很正面。 朱祐樘点了点头:“准了!” 刘健轻舒了一口气,继续往下介绍。 “至于户部尚书一职,臣以为吏部左侍郎徐溥,可担此任。” “徐溥性情凝重,为人宽宏大度,做事讲究原则,正适合当今朝野局势。” “臣同样想举荐他入阁,并推举他为内阁首辅。” 第(2/3)页